在昨天的评测点歪了科技树的黑科技?适马85mm f/1.4 ART测评发布之后,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包括已经购买了这款镜头和看国外网站评测样片等等各种途径,焦点集中在实拍的色散效果与数据结论不一致——实拍样片的色散表现,看起来远好于85L II,并没有数据中显示得那么糟糕:
我们的数据:
实拍样片高反差部分100%截图:(均为全开光圈)
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夸张,不是么?至少跟佳能85 1.2L II相比是不是好了很多?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数据为了能更多项目囊括镜头的综合表现,在很多细项上是忽略或者简化的——当然,如果出现了比较大面积的反映实拍数据对不上的问题,那就需要详细测试来出马了。
不过在公布色差详细信息之前,需要科普一样东西。
实际上我们提到的紫边绿边(色散),光学上叫做“色差”,主要包含两部分,分别被叫做“倍率色差(放大率色差)”和“轴向色差(位置色差)”。二者虽然最终都表现为紫边绿边,但是细究起来,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异。
倍率色差:
由于光学系统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放大率不一样,导致焦点处不同色光形成不同的像,不能完美重合从而产生色差。越是超广角镜头的边缘(实际折射率高),此现象更容易出现。
这种色差的成像特点:
1、成对出现,势均力敌,在高反差的边缘内绿外紫
2、由于是透镜材料本身的问题,收缩光圈对于倍率色差几乎没有改善作用。
EF 16-35/2.8L III的边缘色散基本都是倍率色差成分,收缩光圈对于总色散改善非常小,甚至还会上下浮动。
3、在焦点上会比较明显,焦外处由于色散本身也被虚化,倍率色差对焦外色散的影响非常小。
轴向色差:
由于镜片对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波长的色光像方孔径角不同从而导致不同色光不能完美重合成一条线而出现色散。假设倍率色差为0,实际上合焦的时候几条光线是可以完全重合的,但是在焦外,轴向色散会导致焦外色环。
这种色差的成像特点:
1、同一点处以一种主要颜色占据上风,要么是绿,要么是紫:
2、焦内几乎看不到轴向色差,但是离焦之后的焦外轴向色差会花得比较明显,同样如上图。
3、收缩光圈可以很好的改善轴向色差,因为穿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无论波长和透镜折射率是多少都不会发生折射(初中物理都学过吧应该= =)
其实如果科普的东西,以及刚刚的最后一张例图(就是适马85ART拍摄的)你能看明白,对这两张图所反映的信息应该能够十分明确。
1、85ART的色散实际上主要出现在极限边角区域,用常用中心区去拍摄的话,实际上的色散非常小——总色散也只有2μm,属于极优秀级别的水准。跟佳能85L II(6μm)的中央部分色散相比明显会得到不一样的拍摄体验(尤其是焦内)。
2、85ART的色散以轴向色差为主,倍率色差其实控制得还不错。实际上从上面的两张样图当中可见端倪,现在我把它俩拼起来,结果是这样的:
焦内(0点)的色散确实几乎不可见,但焦外的色环现象还是挺清晰的。而且轴向色差只要稍微离焦就会在高反差环境下出现,实拍样片的时候对焦不会完全100%准,所以不同摄影师对这支镜头的色散控制表现有异议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然,我们只是反映这样一种现象,在意不在意,那还得由各位用户自己来定夺了。有时候,焦外色环比焦内紫边更麻烦,摊手。
实际拍摄的焦内和焦外色差,大概是这样的。在黑框显示器的高反差下焦内紫边也几乎不可见,但是焦外椅子边缘的色环~~嗯,大家自己见仁见智,兰拓菌在此就不表态了。